粉紅革命
為什麼女性都愛過粉紅色???
我信仰粉紅。我相信笑容能幫助卡路里燃燒。
我相信親吻,多親吻一些。當一切都看似不太順利,我相信堅強。
我相信快樂的女生是最美的。我相信明天會不一樣,也相信奇蹟。
——奧黛莉・赫本Audrey Hepburn
粉紅色不是哪個性別的專利,男女都可以!
Show your true color,沒人能定義你,就像沒人能決定你選擇的任何顏色與喜好,
唯有你自己能定義關於你愛的一切的;粉紅獨特的魅力在於它並非是單一色彩光譜內的內定顏色,
以色彩光譜來看,他是紫與紅結合的衍生物,每個不同粉紅就像是每個不同的我們,
安撫、溫柔、舒適、甜蜜,柔嫩溫暖的表象卻深具情感傳達的力量。
浪漫勇敢的粉紅是由紅色延伸出的粉嫩色系,17世紀後半葉才第一次收錄這個詞”PINK”來形容淡紅色。
歷史不長,卻也風靡了幾個世紀,不同深淺的粉色調,呈現的氣質也大大不同。
粉紅色就是娘?女生穿褲子不能進餐廳?這些定義到底誰說了算?
當我們期望被尊重個人的選擇差異時,也該用更多元的心態看待。
木蘭從軍時一身帥氣軍裝,想必嚇壞身邊一堆女性朋友,
但時代的不同,歐洲各大品牌也出過男性裙裝,
很難想像在過去,女人穿褲裝出門,是一件多麼驚世駭俗,而且還不能進去正式餐廳用餐的離經叛道行為。
19世紀末,法國舞台女演員Sarah Bernhardt據說是第一位在公開場合穿著褲裝的女性。
設計師Coco Chanel從男士的服裝擷取設計靈感,在1920年代開啟了女人開始穿褲裝的時尚。
第一次大戰以前的戰袍都以紅色為代表,在18、19世紀天主教盛行的國家,
人們認為粉紅色是被稀釋的血液的顏色,穿粉紅色的男孩子最有男子氣概。
拿破崙最愛的顏色就是粉紅色。粉色為顏料粉的代表,其中粉紅色最為稀缺,
拿破崙帶領的粉紅色軍團曾讓半個歐洲的士兵-望之卻步-。
當時粉色代表男性,那女性代表就以聖母瑪利亞為最聖潔的人物象徵,
女孩們穿藍色的衣物來表達對聖母的崇敬。
粉紅色的演變革命
十九世紀中,男性大多穿著深暗樸素的顏色,
身旁的女性則朝向選擇明亮與柔和的服飾色系來搭配,粉紅色開始「女性化」,
被社會賦予了優雅嬌嫩和甜美的意味。
1868 年創作的《小婦人》,就寫到小女兒艾咪為了區別姊姊所生的龍鳳胎性別,
特別幫女嬰打上了粉紅色的緞帶,而男嬰則是藍色的。
1957年,奧黛麗·赫本主演的電影《甜姐兒》裡就出現了一堆穿粉紅色裙子的女孩兒,裡面音樂劇的名字甚至就叫做「粉紅想像」。
直到二十世紀,工業化發展讓染色技術進步,更多不同粉紅色展現在各大領域中,
因為美國行銷手法大大推廣男性與女性的色彩不同,
開始讓世人認為粉紅色是女性,藍色屬於男性的現象。
粉紅色,無論是在歷史或在經濟演變中,都被賦予特定的性別顏色。
今日,粉紅色可以是漂亮且強而有力的女權運動象徵,
也可以是男性身上時尚有魅力的搭配,它是極具吸引力和情感的顏色,
也是適合所有性別的顏色。
粉紅色彩給予的感官感受,則有安撫、溫柔、舒適、甜蜜等色彩直覺,
市面上產品則多運用於戀愛中的情侶,粉紅歷史潮流的演變中可知,
現今任何族群、年齡,只要能讓你愉悅,沒有人能定義誰該所屬於哪種顏色。